
2025年10月14日,首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十大进展”正式发布。评选活动由π-HuB& CNHUPO组织,经多轮专家筛选,并经CNHUPO理事会投票,从2023年8月至2025年7月产生的近 200 项成果中评选出来十项成果,覆盖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应用转化等多个领域。
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白皮书
研究团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贺福初/ETH Ruedi Aebersold等
2024年12月11日, Nature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位两院院士和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Proteomic Navigator of the Human Body,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标志着该计划在重大科学问题凝练和全球合作共识凝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主要科学目标和实施路径被国际主流科技界正式认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80-5
整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与微流控技术实现空间蛋白质组的高通量原位组学
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
2025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赵方庆团队在Cell发表了题为“High-resolution spatially resolved proteomics of complex tissues based on microfluidics and transfer learning”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全新的空间蛋白组学技术框架——PLATO,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与微流控技术,实现了全组织切片水平的高分辨率空间蛋白质组检测(25微米分辨率,数千个蛋白),突破了高通量原位组学技术的瓶颈。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12.023
开发出在复杂体系中可同时鉴定配体靶蛋白质和结合位点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
研究团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罗成
2024年12月10日,中科研大连化物所叶明亮团队在Nat Methods发表题为 “A peptide-centric local stability assay enables proteome-scal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tein targets and binding regions of diverse ligands”的研究论文,利用蛋白质在结合配体后局部稳定性的变化,开发了一种在复杂体系中可以同时高灵敏鉴定配体结合蛋白和结合位点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该方法无需对配体进行化学修饰,广谱适用于包括代谢物、药物、污染物等不同结构配体的靶蛋白质分析。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4-02553-7
基于纳升级微流控液体处理机器人,实现了单细胞的精准捕获、前处理以及自动进样
研究团队:浙江大学化学系方群
2024年2月10日,浙江大学方群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Pick-up single-cell proteomic analysis for quantifying up to 3000 proteins in a Mammalian cell”的研究论文,开发了“点取式”单细胞蛋白质组分析(PiSPA)工作流程和基于纳升级微流控液滴操控机器人,实现了单细胞的精准捕获、前处理以及自动进样,首次在单个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了高达3000种蛋白质的超高定量深度。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5659-4
绘制人体衰老蛋白质分子编年史
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曲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家印
2025 年 7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等团队合作在 Cell 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Human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a 50-Year Lifespan Reveal Aging Trajectories and Signatures ”的研究论文,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了横跨人类 50 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 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了机体增龄性演变的全景式动态景观。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749-4
采用临床功能蛋白质组技术解析PDAC 微环境中癌细胞和基质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
研究团队:南方科技大学田瑞军/同济医院秦仁义/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高栋/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史宇
2024年11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田瑞军等团队合作在Nature 发表了题为“Clinical functional proteomics of intercellular signaling in 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论文,开发了多维度临床功能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并应用于系统解析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信号转导网络,为发现新的胰腺癌标志物和药物靶点提供了系统功能蛋白质组大数据和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225-y
绘制健康与多种疾病状态的成人血浆蛋白组图谱
研究团队:复旦大学郁金泰/毛颖/程炜/冯建峰
2024年11月22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郁金泰等团队合作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Atlas of the plasma prote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53,026 adults”的研究论文,全面绘制了人类健康与疾病蛋白质组图谱,并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疾病诊断预测模型以及发现了26个药物治疗新靶点,为精准医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268-6
水熊虫耐受超强辐射的多组学景观和分子基础
研究团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张令强/杨冬/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王立志
2024年10月25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张令强等团队合作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landscape and molecular basis of radiation tolerance in a tardigrad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高生属新种——河南高生熊虫,并建立了其实验室培养体系,绘制了高质量基因组图谱,在国际上首次整合转录组、蛋白质组响应超强辐射的动态变化及分子进化和功能特征分析,揭示了河南高生熊虫耐受超强辐射的三类机制,并分别对代表性关键分子进行了深入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0799
古蛋白质组分析证明近乎完整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为丹尼索瓦人
研究团队: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河北地质大学季强
2025年6月18日,中国科学院付巧妹科研等团队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The proteome of 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arbin individual”的研究论文,对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哈尔滨古人类颅骨开展了分子古生物学研究,首次建立了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人群的方法体系,产生了迄今最高质量的古人类蛋白组数据,发现哈尔滨古人类其实是丹尼索瓦人,且线粒体属于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9677
全球首个低分辨临床蛋白质谱诊断产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检测试剂盒(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研究团队:西湖欧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7月15日,西湖欧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低分辨临床蛋白质谱诊断产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检测试剂盒(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正式获得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二类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标志着临床质谱精准医学体外诊断(IVD)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临床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石。

来源: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


